在八七会议召开94周年之际,8月7日,由中国土地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办、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协办的“土地制度百年变革”学习交流会在线上举办。
土地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人员、企业代表围绕“回眸土地变革,继承光荣传统”主题,共同回顾土地制度百年变革历程和辉煌成就,谋划土地科技创新发展和土地科普新思路。
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严金明代表学会致辞,学习交流会由中国土地学会首席土地科学传播专家、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郧文聚研究员主持。中国土地学会首席土地科学传播专家、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以及来自十多所高校和各类机构近400人在线参会。
学习交流会在线合影(网络截图)
学习交流会以纪念“八七会议”开题,播放了我馆为本次交流会专门拍摄的视频片,让大家重温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学习了“八七会议”的历史内容和重要意义。
历史的脚步在前进,土地的基因在延续。根据我国土地制度的发展特征,学习交流会按照事先研究确定的“土地革命”“包产到户”“三权分置”三个主题,邀请南京农业大学郭贯成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严金明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朱道林教授分别进行了交流分享。三位教授的分享环环相扣、无缝衔接,串联起了建党百年以来的土地制度变革历程,碰撞出了对当今土地制度改革和土地科普工作的思考。
郭贯成教授分析了“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土地制度的历史背景,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问题上认识的变化,从模仿苏俄的“土地国有”逐步转向“耕者有其田”的民本思想,通过不断完善“打土豪分土地”的核心土地政策,适应了广大农民的现实需求,建立了与广大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武装夺取政权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建国后,农民土地所有制全面建立,进而又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的土地公有制制度基础,释放了农业生产力,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资本积累,为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学习交流会的最后,中国土地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总工程师张晓玲作总结道:“土地科学创新,要科研、科普双轮驱动,比翼齐飞,我们一定要牢记使命,把土地理论研究成果照进现实,服务社会”。
作为近代史研究突破和创新的基础,作为近代史研究拓宽和深化的动力,我馆将继续开拓创新,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促进纪念馆事业的发展与繁荣,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