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新韵 | 武汉的“钢铁梦”
发布时间:2023-07-31 点击:689

 

 

提到武汉的工业,人们总是绕不开钢铁。美丽的青山“红钢城”、大名鼎鼎的武汉钢铁公司,这些都成为了武汉的城市名片。

 

在《老街新韵 | 来龟山北,探千古英雄气概》中我们也曾提到,龟北片范围内遗留着一块凝铁,其历史可追溯至汉阳铁厂。实际上,更能体现那段历史的,当属同样位于汉阳的“汉钢片”。

 

 

 

汉钢片工业文化街区位于汉江南岸,琴台大道以南,京广铁路以北,月湖西南部,面积40公顷。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曾在此创建中国军工产业,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近代产业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沿江工业地带“十里工业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之洞视察铁厂生产塑像

图片来源:《品读武汉工业遗产》

 

张之洞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参与过中法战争,见证了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颇有强国梦想。他一生推崇新式教育,全力筹办实业,积极兴建新军,因建成汉阳铁厂一举改善了中国无钢铁生产企业的窘境,被誉为中国“钢铁之父”。

 

汉阳铁厂1894年建成,拥有生铁厂、熟铁厂、转炉炼钢厂、平炉炼钢厂、钢轨厂、铁货厂、机器厂等10个厂,同时还坐拥大冶铁矿、马鞍山煤矿以及35公里运矿铁路和专用码头。投产后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第一家集冶铁、炼钢、轧钢于一厂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

 

 

然而汉阳铁厂这座“江城钢花”的发展也历经着沧桑。1894年建成投产的汉阳铁厂的规模在当时的亚洲首屈一指,但时局的变幻、技术的不足和原料的短缺给刚刚诞生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1896年,汉阳铁厂改为官督商办。

 

1908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

 

1921年,铁轨制式标准突然改变,直接导致汉冶萍公司5万吨钢轨因为不适用而无法销售,企业高炉先后停产。国民政府的这一规定的改变几乎毁掉了发展近40年的汉阳铁厂。

 

车床,1980年代,原机修车间的机械加工设备,主要用车刀对旋转的工件进行车削加工的机床。

位于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汉阳铁厂设备和大冶铁厂及大冶铁矿部分设备被运往四川重庆大渡口另建新厂,留下的设备和厂址大部分也在战火中毁于一旦,一代雄厂在时代的变迁中终成废墟。

 

1945年抗战胜利后,部分设备迁回武汉,成立华中钢铁公司。

 

1952年-1958年,原来的汉阳火药厂旧址之上陆续建成了汉阳轧钢厂、汉阳钢厂,后来两家合并为汉阳钢铁厂。

 

2007年,武钢汉阳钢厂搬迁至江夏……

 

双层连接轴,1950年代,一般文物。

原开坯车间轧钢辅助设备,是轧机与轧机之间的链接设备。

位于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

 

时光荏苒,百余年的岁月,让这片积满重工业气息的土地上有着太多的历史传承和记忆。

 

如今,在汉钢片工业文化街区,有以中国古象形文字和古建筑“飞檐翘角”元素为设计元素的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有保留“汉阳铁厂”门头的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还有以汉阳钢厂工业遗址改造为依托,打造的“国家工业文化保护样板区”和“武汉文创艺术商业核心区”。

 

 

依托工业遗产,注入文化创意动能,打造工业旅游和文化新地标,以创意为灵魂,聚集文艺群体、创意产业的复合型生态集群。

 

同时,推进建设周边道路及湖泊改造、建设配套公共区域,全面优化园区内外部环境,这也是汉钢片未来的发展方向。

 

 

每一代武汉人都有着自己的梦想。

 

武汉敢为人先的性格与江城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为城市注入了现代化的灵气,也铸就了钢铁般的意志与魂魄。

 

期待在不久的将来,遇见更美武汉!

 

 

资料来源:《品读武汉工业遗产》《武汉工业遗产》、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武汉市汉阳区人民政府官网、武汉文化遗产网

编辑:天天

责编:李岚

© COPYRIGHT 2019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40073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