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图来源:网络
上期《“桥”见武汉》我们给大家介绍了许多“新时代”天桥。实际上,还有许多承载着武汉人民记忆的天桥已经从街道上消失,曾经最熟悉的那座桥,如今只能在记忆中细细品味。
六渡桥人行天桥
六渡桥,武汉话听起来像“绿豆桥”。老汉口曾流传一句话:“声誉满三镇,购物在六门”,在武汉人的心里,六渡桥是老汉口的代名词,承载着老武汉人关于汉口的记忆。
六渡桥地名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它缘于1635年筑袁公堤时形成的玉带河,河上一座木桥紧挨“六度庵”而得名,此桥随玉带河在清末湮没,但其名作为这一带的泛称留传至今。
六渡桥人行天桥
图片来源:武汉文化遗产网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六渡桥周边商业繁荣、人流密集,为了分流地面的行人、不影响道路行车,有关部门决定修建一座人行天桥。
六渡桥人行天桥于1985年7月26日开工,同年10月5日建成。天桥外径20米,内径11米,桥宽4米,净空5.4米,为全焊拱型变截面空间钢架加圆环结构。
六渡桥天桥拆除前夕武汉市民前来合影
图片来源:武汉文化遗产网
2014年,为修建武汉地铁6号线,六渡桥人行天桥因刚好位于施工范围内,为配合地铁施工而被拆除。因地铁配有地下过街通道,六渡桥人行天桥将永久性拆除,服役30年的六渡桥人行天桥自此消失。
钟家村人行天桥
同样因为兴修地铁而消失且可能不会复建的天桥还有位于汉阳的钟家村天桥。
钟家村地处汉阳大道与鹦鹉大道交汇处,是当时武汉市最繁忙的平交路口之一。1991年6月,汉阳区委、区政府把兴建钟家村人行天桥作为“十件实事”之一来抓,仅用5个月时间,建成当时武汉市最大的X型人行天桥。
钟家村人行天桥
图片来源:网络
该桥由铁道部大桥局勘测设计院设计,武昌造船厂总承包,桥体为箱式结构,钢箱梁长180米、宽1.1米,最大跨度42.8米。桥面全部铺设优质防滑瓷砖,并配有曲线型不锈钢手扶栏杆。
钟家村人行天桥将知音饭店、汉阳商场及祁万顺酒楼等连成一体,可以算作当时汉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2012年6月,新浪微博上发出天桥正在拆除的消息后,网友们纷纷在网络上留言,诉说他们与这座天桥的故事。
@沈剑雄_520
在上下立交桥的楼梯中间有推自行车的通道,铁的,小时候在上面玩过滑滑梯,被磨得锃亮了,有多少人玩过?
@蔡xx
真舍不得啊,记得小时候还都是坐(座)机的时候要出去玩,都是只接一电话:在哪里碰头啊!那边就是:钟家村天桥撒!
@我在_你看不到的天空
马上就见不到我走了十几年的天桥了!以前每次走上去就感觉上面不停地在晃动!满(蛮)过瘾的!(注:该桥采用的是钢箱梁弹性结构,跨度相对较大,行人过桥产生晃动是正常的。)
@岚心亭
21岁的汉阳钟家村天桥,小学的时候每天都要从桥上经过,还在桥下扮演过指挥交通的小交警,说拆就拆了,真是舍不得呀~
@zhanhui1114
不是吧!当年我和老婆恋爱的时候,那里就是我们的老地方不见不散啊!怎么要拆了,留下我太多回忆的地方啊!
以上留言内容截取自央视网
武汉理工大学人行天桥
要说什么时期的记忆最让人印象深刻,大部分人的答案必然是学生时期。
新入学武汉理工大学的同学们可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横跨友谊大道,有一座人行天桥叫理工二桥,然而寻遍地图,却并没有发现“理工一桥”的踪迹。
理工二桥
由于武汉理工大学校区较为分散,武理学子们在往返于各校区之间时大多选择骑行或者步行的方式,于是,连接“升升公寓”与鉴湖校区的武汉理工大学人行天桥(理工一桥)和连接余家头校区与航海楼的理工二桥应运而生。
2014年2月,为给雄楚大道高架让路,曾经横跨雄楚大街上的武汉市第一座由学校投资建设的,以校名命名的“理工一桥”被拆除,一代学生校园记忆中的一部分就此消失。
理工一桥
图片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号
原计划该天桥拆除后将不再重建,以一条地下通道代替。后来由于雄楚大道高架下修建武汉市首条BRT快速公交示范线,为方便同学们通行,校方便与主建方交涉,最终确定在高架之下重建一座人行天桥,命名为工大路天桥。
工大路天桥
虽然新修的人行天桥没有了从前独特的斜拉索和Y字型结构,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但不少武理学子踏上这座桥时还是会感叹:理工一桥,欢迎“回来”。
我们在城市蝶变中收获幸福
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
也怀念着
只能出现在记忆里的那座桥
资料来源:楚天交通广播搜狐号、武汉文化遗产网、长江网、武汉地方志数字方志馆、央视网、长江商报、武汉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号
编辑:天天
责编:李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