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七文物档案 | 一份让群众“热血”沸腾的日报
发布时间:2022-11-12 点击:817

八 七 馆 藏 文 物

《热血日报》(合订本)

 

纸质

长38CM  宽26.5CM  厚度0.5CM

1980年影印

 

 

一支笔有时抵得上千军万马。97年前,“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就在全国反帝国主义浪潮中担当了急先锋。

 

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发生后,英、日、美等帝国主义者施展其惯用的封锁消息、造谣挑拨的新闻政策,大肆制造“赤化”“过激派煽动”的谣言,颠倒黑白,掩盖真相。《时报》《新闻报》等中国人办的报纸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或轻描淡写,或避而不谈,甚至随波逐流、歪曲事实。

 

 

为了向全国同胞披露五卅运动的真实情况,及时传达党指导五卅运动的方针政策,30日深夜,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成立由蔡和森、瞿秋白、李立三等人组成的行动委员会,主要负责领导、发动全上海的罢工、罢市、罢课,还决定创办一份能为工农群众讲话、时效性强的日报,以打破帝国主义、封建军阀舆论垄断的局面。时年26岁的瞿秋白临危受命,经过一番紧张的筹备,《热血日报》于6月4日在上海创刊。

 

《热血日报》是一张半公开的八开四版的集政治性与通俗性于一体的小型报纸,每期可容纳1.2万字,设有社会、本埠要闻、国内要闻、国外要闻、舆论之裁判、外国铁蹄下的上海、杂感、读者来信等栏目;并设副刊《呼声》,主要刊载小说、评论、杂文和文艺性文章。

 

 

由于《热血日报》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创办的,为了能够激浊扬清,《热血日报》办出了鲜明革命特色,既宣传了党的革命主张,又引发了爱国民众的思想共鸣。

 

特色一
内容的战斗性与鼓动性
 

《热血日报》刊登的文章在注重教育性与说理性的同时,更注重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瞿秋白在该报发刊词中激情澎湃地写道:“今时今日,上海市民的一腔热血,已经被外来的枪弹燃烧的沸腾起来了……相比较而言,外来的强者握有冷的铁,而我们有的只是热的血,然而只要我们的血是热的,将来终会占有冷的铁,热血的一旦掌握冷的铁,便是所谓强者之末日”。

 

特色二
标题的新颖性与多样性
 

《热血日报》刊登、采用的文章以独特性、新颖性为选题方向,同时注重思想性与政治性。仅问式标题,就有三种,如疑问式《政府派员是何居心?》《什么是“恢复常态”》,设问式《交涉破裂以后我们怎么办?》,反问式《谁是敌,谁是友》。还有用短暂的时间过程作为标题的,如《最可怕的十秒钟》;有大范围的标题,如《帝国主义之阴谋》;有惊心动魄的标题,如《全国人民都要受外国人的屠杀了》;有选择性的标题,如《死活只有两条船》;有祈使性的标题,如《警告工商学联合委员会》,等等。总之,《热血日报》以多样化的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体内容与中心思想,烘托出了宣传氛围。

 

特色三
语言的尖锐性与批判性
 

《热血日报》上刊登的文章以尖锐性与批判性为主要语言风格,同时注重通俗性与大众性。尤其是瞿秋白在《热血日报》上发表的揭露帝国主义的文章力如投枪,句句点出帝国主义侵略的实质,揭露军阀政府的丑恶嘴脸;教育上海人民的文章,温如三月春风;讽刺挖苦资产阶级妥协的文章,鞭声阵阵,使妥协派扪心感愧,不得安宁,如《可爱的梁启超》等评论,论点鲜明,具有不可回避的逻辑力量。

 

热血日报社旧址

图片来源:党史网微博

 

《热血日报》创刊后,以其诙谐的语言风格、犀利的客观批判,深受读者的欢迎与喜爱,每日收到来信数以百计,远在江西、山东的读者也纷纷投书寄函,甚至很多人冒着被捕的风险推销该报,向报社捐款。

 

《热血日报》的革命言论及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令帝国主义对其又恨又怕,先是指使租界工部局逮捕了承印该报的印刷所老板,又公开通缉瞿秋白,致使《热血日报》于6月27日被迫停刊。《热血日报》虽然只发行了24期,但其剑指帝国主义、反动封建军阀,宣传党的政策主张,推动运动的深入发展,成为了五卅运动期间反帝爱国的一面旗帜。

 

 

 

《热血日报》在当时真正做到了民之喉舌、党之号角:真实报道五卅惨案在全国各地引起的怒潮,批判各种卖国行径,系统宣传党领导“五卅”反帝斗争的方针,把各阶层的动向、人民大众的呼声、各地声援斗争的情况及时传达给群众。它与五卅运动一起,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资料来源:学习强国、党史网微博

© COPYRIGHT 2019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4007396号-1